很少接触管理类的书籍,大概是因为其多枯燥和与专业技能不相干,但是不能否定其是有用的,而且在整体效率的提升或组织的成果上其作用性是比专业技能的提升要强得多的。喜欢读书,多为文学作品、哲学、心理学类,读过的里面一下子6篇序的,很是少见,而自己又一字不落、思考咀嚼的几乎没有,而本书确是一个。毫不回避地讲,序,我看着吃力,且看不大懂。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组织成的语言,却离我甚远,以至于嚼啊嚼,就是不烂,有些甘,后又有一丝甜,管他呢,应该是好东西,咽下去吧。于是,序,就这样生硬地“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
本来是打算用零星时间,比如上班下班的挤地铁时间来完成第一章的,但是因为序之于我的“晦涩难懂”,这不,临近交感悟了序还没读完。于是,专门抽出了周三晚上,来品读第一章。我接了一盆热水,放在脚下,没有纸质的,大概了下载好的PDF,对着电脑屏幕,“啃”了起来。水有点烫,双脚就在盆边放着。
又看了两篇序,天呐,序终于完了,序之于我,简直就是折磨。后来突然明白,这些人的序都是适合读完本书自己有所体悟后参看更好。里面提到了对时间的管理,说起对时间的管理,我想到了自己安排零碎时间读书的不明智。读书,需要专注、用心,否则,在我看来,不如不读,尤其是对一本好书,更“礼”当如此。零碎时间,分散不连贯,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也容易坐过站,读书这样的事情还是放在“块状”时间比较好,比如晚上回来后,或者睡觉前,这样你的体悟是连续的,思维是活跃的,心境是明亮的,夜是安静的。
盆里的水还是很烫,我换了个姿势,双脚还是在盆的边缘放着。
作者在前言里开宗明义,书里谈论的是如何管理号自己。“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是的,虽然讲,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但是改变别人的难度远超过改变自己。至于“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话,我理解来更是基于控制自己、融入自己后自己所处的境界、得到的效能而言的,战胜了,能获得无比的力量,超越常人的毅力、恒心、态度,之于这样和自己融洽相处之后的效果惊人,所以用了“最大的敌人”,并非意在强调这个敌人有多么的凶狠。前言读起来轻松朴实,比序让我舒服多了。
进入了正文,看到的是作者娓娓道来,讳莫如深的道理在他笔下变得简单易懂,同时不失让人思考。清新隽永,意味绵长。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卓有成效,为什么要卓有成效,卓有成效要求什么,卓有成效是天赋还是可以后天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引领入门,让人有兴趣翻看下一章节。
脚不知道什么时候自觉地放到了盆里,盆里的水温热,有书读有热水泡脚的感觉真好。幸福,就如同今晚一样,充满了我的整个小房间。
如下是做得一些摘抄,个人感觉对自己的现在工作、规划、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与大家分享之。
1.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省并不是成果。
2.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3.大部分的一般经理人员,其工作性质跟企业机构的董事长或政府机构的行政领导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
4.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
5.而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
6.除非他能付出特殊的努力,使自己与外界保持直接的联系,否则他必将日益局促于组织内部。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为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所困,而不能看到外部的情况。
7.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
8.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则组织内部的事务必将蒙蔽他们,使他们看不见真实的现实。
9.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期望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10.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以下五项是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上司的、同事的和下属的。 4、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必须善于做有效地决策